难忘家风 z;,zQn
,.Io-N(M
yVkos6
pMf!;Q
题记:清明临近,谨以此文缅怀先人,感恩他们的善行荫及子孙,庇佑后辈…… KFjeBt>S:F
/t$hn=.,
我理解的“家风”二字是指一个家族世代为人处事风格的传承、影响及延续。我觉得“家风”本身是一个中性词,不含褒贬之意,可用到述说好的方面,也可用到记载坏的方面。 ?
)HV][e
我写的家风,顾名思义就是我们自家先人的点滴之事。当然他们本身都是善良本份之人,也没有不良的印记给我们后辈留下。不忘他们的恩德,我觉得对于我们后人来说,无论何时何地也是有一定教育意义的。 ,CTq#_4G
曾祖以上的先辈,年代久远,我就不知道他们的事情了。虽然家谱可上溯到紫阳堂,但到了我们家族这一支、这几代就是世代一介草民之家了。 VuC&;Rgv
从我的祖父说起吧,祖父的名讳我是知道的,再往上我就叫不上名字来了。 dVD?f4U~[
+D
G{MP
善良的祖父 ^eRB_!vA
到了祖父这一辈,家里有十几亩薄地,解放前,靠天吃饭,人勤地不懒,在祖父的经营下,年成好的时候,自给自足,倒也聊以为生,衣食无忧。解放后,家人先是自耕自种了几年,后来成立农业合作社,十几亩田地也就归了公。 @<42"TSUU,
祖父78岁去世时,我才出生五个多月。尚在襁褓之中的我,是无法记下来他老人家模样的。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应该说他老人家也算是高寿了。他老人家在世时,庄稼人的身体一直很壮实,农忙耕种之余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 W;XHk
o\
我对祖父的印象,只是从母亲等人的家长里短中略知一些。祖父的善良之心,善行好施,几十年来念念不忘的,我大约只记住那么一两件事了…… r=I4@$q]
祖父曾义帮孤魂叶落归根。在我祖父年轻之时,曾祖父和同村周姓乡人多年一起到潍坊某地帮人家当师傅开暖房(注:从前一种专门从事孵化小鸡的营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温度控制等技术)。不料那一年曾祖和周姓乡人突遇瘟疫,疫于潍坊当地,二人远离家乡,主家也觉惋惜,又没有亲人料理后事,就帮着就地安葬。当家人从捎信人听说噩耗之时,已过一年有余。 /]f/&99KM
亲人病逝于数百里之外,孤苦伶仃。祖父悲伤之余却也无奈,路途遥远,缺少盘缠,一时也无能力去潍坊。当时周姓邻居家境更惨,孤儿寡母,去世的是周姓妇女的公公,更没有能力来处理后事。几年间,祖父念念不忘此事,家境稍有好转,和周家商量了一下,也没让周家出一分钱,就远赴潍坊把曾祖和周姓乡人的骨殖一同带回家乡,各自入土为安。 I J=>.YQ[o
我这样写比较简单,但如果看过赵本山主演的电影《叶落归根》,也许会有点印象,电影中的情节和生活原型之间相比,已作艺术处理,还有穿插了所谓的冷幽默。但在近百年之前,一个年轻人只身一人,到数百里之外,背着两个人的骨殖,走上几百里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打尖住店都要避讳,过程艰辛可想而知。 i.oXAj>^
有时说,一句话救人,一句话害人。祖父中年时,几句善言救下遭打之人。有一次,他到本村本宗富人家串门,坐定闲谈片刻之间,忽听房外有人喧闹。原来是他家中雇佣的十三四岁的唐姓小孩不小心将一套较为贵重茶具摔坏。祖父看到主家家人将孩子打的满地打滚,连连求饶。就主动说了几句好话:孩子小不懂事,东西摔了,打死他也回换不了,我帮他求个情,饶他这一回吧。祖父在本宗属于长辈,主家给了我祖父一个面子,当场放过了唐姓孩子。 iv
8KnIr
当时求情的一句好话,对一个被打的惨兮兮的孩子来说,那就是救命之恩。后来唐姓孩子十五六岁就外出参加了革命,成为我们当地有名的“土八路”,直到解放后,好长一段时间成为乡里、村里的主要管事的人。可是人家从来没有忘过我祖父对他的善言善行。虽然我们不同姓,不在一个街上住,可几十年来乡里乡亲一直相处得很好。唐姓人和我同辈份,比我父亲还要大几岁,我十几岁时,每年都去他家拜年,有时还听他讲当年的英勇故事。 32g<WdXl^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上世纪农村没有男孩,那是奇耻大辱。我父母中年连得两子,从来没说过是自己的本事。小时候,一说到我们兄弟俩,我最常听到的是说:这是老辈里积德才有的。我虽然不迷信,但是我宁愿相信这是祖父及先辈乐善好施的功德,让我们的血脉源远流长。 WD
<KF1qk
公道的伯父 Z-b
SQP]
从我记事起,伯父就是一幅老态龙钟的样子。我出生时,他老人家就58岁了,年近花甲,是一标准的农村老头了。伯父的名讳我也知道,他的绰号我也略知一二,其中一个叫“判官”。 IjhDs]}e!
清官难断家务事。可在村里伯父是个热心人,脾气好,处事公道,经常帮着人家处理家务事,而且每次都能处理的各方都比较满意。于是他就成了邻里之间的义务调解员、和事佬,这也是他绰号“判官”的由来。 g
LcE7i!I
我们俩家一街之隔,都是大门朝东,不在一个胡同走。我十一二岁时,伯父已失去劳动能力,每到冬天就咳喘憋气,那时的农村也没有吃药打针的条件,除了严重时找个土郎中抓上几幅中药熬喝,基本上是常年卧床休养。天气好时,他就柱杖或由人搀扶到室外静坐。说是静坐,更多的时候,还是有乡亲找他说事评理,喝茶聊天。 __@O<yn7
他在世时,我和弟弟也时常去他家玩,听他和邻里拉家常。隐隐约约也知道什么“向理不向亲、一碗水端平、还是和为贵”之类的话语。他帮人家处理家务事时,只为化解矛盾,从来不图任何回报。有一次,后街上王姓邻居公婆和儿媳妇因分家之间闹起家务纠纷,公婆、儿媳都想找我伯父说道说道,让他向着自己说话。伯父听他们一五一十地分别说完后,就让他们回去了。过了几天又把他们叫在一起,把处理意见当面说开,为什么这样分家,帮着说清楚了分家的依据和理由,结果也是公婆、媳妇都能接受。这样他家人就常常说我伯父处理事公道。 ,5k^$ab
年轻时,伯父也曾屡遭不幸,两次丧妻,三次新娶,长子幼年残疾,中年丧女,全靠着祖父和伯父苦心经营的小康之家,善良正直的为人处世和众多乡亲的帮助照顾,才渡过重重难关,挺过一次次的人生重大打击。这一段,我曾在《哥哥》一文中略有记事。我只是感叹:人啊!哪有什么好命孬命,事在人为,行善积德之事多做,不求回报,心态放平稳一些,再大的难关,总是会有过去的那一天。 vqVfm!TI
诚信的父亲
A KYZ
V
“人活一辈子,要说话算数。”这是我父亲在世时时常说的一句话。 2GRON Hk
1955年,我的父亲当时18岁,刚成亲一个月,就随本村乡亲远离家乡奔赴河北、北京给人家帮工割麦子。后来适逢首都大搞基础建设招工,有幸成为一名新中国的建筑工人。1988年,我父亲提前退休后,凭借着自己的技术,平时也闲不住,经常承包一些小型建筑专项工程。那时的工程承包不是多规范,经常发生“三角债”。跟父亲干活的工人大多是远亲近邻,不管工程挣不挣钱,父亲总是想尽办法给他们按时发工资,他们也乐意跟我父亲干。有一年,工人从年头忙到年尾,但到了年关也没要回足够的钱发工资。他就给我捎信说,回家探亲时帮他准备些钱,好给工人发工资。当时我还不理解,认为没有钱又不是咱的错,等到什么时间有钱了,再发给大家就行了,没必要再拿自家钱给人家发工资。父亲知道我的想法后,语重心长地给我说,人心最重要,工人辛辛苦苦干一年,就等工资过年,咱许给人家开工资,怎么能说话不算数。后来我也想通了,赶到春节前 和弟弟一起帮着悉数为工人发放了工资,大家都欢欢喜喜地过了新年。父亲说只有这样,他才能睡得安稳觉,过个舒服年。 c{+s2gv
父亲对外人讲信用,对家人也是“亲父子明算账”,到了他有钱的时候,就将借我们的钱还给了,让我和弟弟还真不知如何是好。1997年左右,他让我在济南帮他买一件机器配件,大约是花了400余元钱,我回家时,他当场就将钱款给了我,父亲很疼爱我们,可在经济上他却和子女分地如此“清楚”。 3?eqKlu/xk
我父亲在外地工作了一辈子,母亲在家务农。在他调回枣庄工作之前,媒妁之约成亲的他和母亲两地分居20多年,可他们的感情从来没有出现过任何问题,彼此信任。他在外地安心工作,母亲在老家勤俭持家,照顾一家老小。在赡养老人、子女工作婚姻大事上等大事上,他们也是商量着来,从来没有因为家里的事红过脸、打过仗,为我们几个子女处理家庭问题做出了榜样。 bV\3st22&
我的父亲一生也没有什么丰功伟绩,更没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1998年他患病突然离世时,全村的人都出来送殡,纷纷诉说他在世时的种种好处。他的诚实守信让我们受益一生,让我知道了诚信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ya7+<}V
-9U7fc?
后记:一个家族百年历史的年轮已然划过,时代穿越,祖国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不相信血统论,但是善良、正直、诚信这些传统美德在我们家族血脉中流淌,奔腾不息,我觉得到任何时代也不会落伍! EOyd# 7
我的祖父、伯父是地道的农民,父亲算是一名工人,他们没有多少文化,都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现在,我也人到中年,承上启下,自感责任重重。往上看孝敬好老人,让他们欢乐安度晚年;往下看,给子侄辈带好头,让他们生活地更有奔头。看到他们一个个追求上进,大的成家安居立业,小的刻苦攻读,学业有成,我对未来充满了更多的期待! S56R?|$R
这是我的家风故事,其实只要你去留意,在每个家庭中善良、正直、诚信、吃苦、耐劳等中华传统美德都会源远流长。他们没有壮志凌云的豪言,没有波澜不惊的壮举,但平平常常的一生,一样会让后人感到自豪和荣光。 si+=+G5h9r
这些美好的传统家风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髓。我坚信无论将来社会怎么变换,家风都会一代一代地一直传承下去! !UANUJ@`
\V*@|V/T
(平台管理员重新编辑推荐微信) P_CXwEbPe
@}Ev9,lm
http://bbs.bztdxxl.com/read-htm-tid-886372.html
|
一共有 0 条评论